加速构建“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元描述: 深入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阐述“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解析方案目标、重点任务和贯彻落实举措,助力企业和社会各界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内容。

引言: 202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完整的碳排放双控体系,而“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基石。

近年来,中国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为了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保障

H2: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保障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的重要保障,它为碳排放核算、监测、评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标准方面,它制定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计量方面,它建立了完整的碳计量体系,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碳排放监测、核查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简而言之,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如同“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指挥棒”和“度量衡”,为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指明方向,并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目标与任务:构建三位一体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体系

《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标准方面,将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突破国际标准、启动标准化试点。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量方面,将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到2025年,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

《方案》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双碳”标准:构建科学、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1. 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 围绕电力等重点行业,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制修订,确保企业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 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加快研制“新三样”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推动产品碳足迹信息的公开透明,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3. 项目碳减排标准: 开展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为项目碳减排的核算提供统一标准,促进项目减排效益的准确评估。

4. 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 加快氢冶金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制定生态碳汇等碳清除技术标准,推动低碳技术和碳清除技术的应用,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5. 能耗标准: 修订提高钢铁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修订完善节能配套标准,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 产品能效标准: 修订升级传统工业非工业产品能效标准,加快研制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

7. 循环利用标准: 制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回收拆解标准,开展光伏、风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

8. 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加强钢管、卫生陶瓷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制修订,促进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双碳”计量:提供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保障

1. 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为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

2. “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发和应用: 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仪器的研制,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提高碳排放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3. 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 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为碳排放核算提供技术支撑。

4. 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 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监测和碳捕集利用的技术水平。

5. 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推动加强火电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等,提高重点行业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碳计量中心建设: 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为碳计量能力建设提供方向和标准。

7. “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完善碳计量技术体系。

8. 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组织各地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提升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贯彻落实:协同推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为确保《方案》高效、顺利实施,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共同推进:

1. 加强统筹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2. 强化宣贯培训: 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在企业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氛围。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以及专门的计量、标准化人员。鼓励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

3. 开展先行先试: 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

4. 加大经费支持: 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5. 深化国际合作: 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

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如此重要?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为碳排放核算、监测、评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为碳排放监测、核查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面临着标准体系不完善、计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挑战。

3. 如何提高企业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设、配备专业的计量人员、使用符合标准的计量器具、定期进行碳排放核算审查等措施提高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

4. 如何推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国际合作?

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在标准制定、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国际合作。

5. 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核算和监测技术研究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6. 未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如何发展?

未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继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计量技术水平、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强有力支撑。

结论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加强工作协同,狠抓工作落实,共同建设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